湖南蔡氏文化传播网

主办单位: 湖南蔡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
微信网站

微信

蔡襄反腐倡廉言行初探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蔡氏人物

作者:蔡氏文化传播网 时间:2024-03-05 10:26:53 点击量:82

 
 
蔡襄,字君谟,是北宋一代名臣。在官宦的37个春秋中,忠国惠民,刚正廉明,一身正气,赢得人民如潮的赞誉,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。蔡襄的政绩卓然是多方面的,今从他反腐倡廉这方面搜集一些事迹资料,略述于下,以飨读者。
良好家教氛围 扎下反腐之根
蔡襄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1012)二月十二日,诞生在福建路兴化军连江里枫亭卧牛山之麓(今枫亭九社蔡坑)的农民家庭。幼小的蔡襄、蔡高俩兄弟就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。相传,蔡襄家屋后,有一片青松翠柏,门庭前有一株高大的松树,节俊阴浓,能耐岁,解凌冬,口侵碧汉,森耸青峰,偃蹇形如盖,虬蟠势若龙,茂叶风声瑟瑟,紧枝月影重重,四季常持君子操。其母卢氏常启发蔡襄道:“松树不畏寒冬腊月,依然苍苍挺拔山崖,任凭风雨飘零摇晃身躯,发出尖刻刺耳的呼啸,象是在蔑视冬天。你要学青松高风亮节,将来若能成器,定要忠国惠民。”母亲的教诲,小蔡襄铭记在心。
到了入学年龄,蔡襄兄弟俩就进入乡序读书。认真疾学,进步很快,不仅会背诵许多诗词,而且还会应用学过诗词规劝他人。据说,有一次,郡守差役到蔡襄家乡逼迫征粮,态度粗暴。幼小的蔡襄见了心里不能自平,便对差役献诗云:“老母堂前补敝裘,教儿好好见公侯,人生自有相逢处,一点春风在笔头。”差役听毕,自觉得羞愧,我等不如孩童言之有理,遂改其态度,急急离去。可见,良好的家教,为蔡襄日后成为忠国惠民打下坚实基础。他十九岁以农家子弟举登进士第,步入仕途。在37年官宦的生涯中,忠国惠民,刚正廉明,政绩卓著,是跟他的父母精心课教分不开的。
反腐倡廉安邦 谠言直谏宋廷
纵观中国历史,反对腐败,提倡廉政,乃是历代封建王朝开明的政治家十分敏感而又非常关心的问题,而在这个问题上,当时年轻有为的蔡襄,不仅有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认识与主张,而且有言行一致的作风,在仕宦中践行。
蔡襄的难能可贵之处,就在于他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,洞悉到宋廷腐败现象。他执政为官期间,正是北宋王朝由兴盛转为衰落的过程,危机四伏时期,表现较为突出有三点:
其一,朝中闲散无能的官吏甚多,官僚机构臃肿不堪,有令不行,禁之不止,运转不灵,禁中官吏冗滥又文怡武嬉,结党营私又勾心斗角,近臣苟近,党附相轧,百官臣僚,日相诋讦,且多凭恃官威,因缘为奸,索取赃贿,以曲为直。这些上负朝廷,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存在,造成了朝廷政事废驰,伤风败俗,首先沦丧,世象日恶,导致产生了许多不良社会风气与腐败现象。很多人不肯尚廉偶,厉名节,重利薄义,追逐钱物,以逐利为知能,远势为愚钝,废廉耻为节,成为奔竟之风,影响极坏。
其二,在军事上,兵员数量急剧增加,而忽视平时的军事训练,战斗力低下,且兵无常帅,帅无常师,导致兵不知将,将不专兵,上下隔阂,信息不通,指挥不灵,与辽夏作战,每战心败。
其三,在国家财政开支上,用度百出,有增无减。由于官员俸禄增加,战争费用支出,加上统治者奢侈浪费,滥用财力,造成国库虚竭,入不敷出,困窘不堪,于是就不断向农民增收赋税,加重农民负担,民不聊生,生活愈来愈穷困,迫于无奈,各地农民暴动,屡有发生,阶级矛盾日趋激化,民族危机四起,宋廷统治摇摇欲坠,岌岌可危。
制法反腐倡廉 兴利除弊匡正
蔡襄耳濡目染宋廷的政治弊端,与一些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同僚一道,上疏皇上痛陈“天下困弊”与“至危”,极力呼吁朝廷“更张”,“以救其患”,力主社会改革,扫除腐败现象。对政治、军事、财政、民主法制以及君主作风等,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,规谏仁宗皇帝应居安思危,任贤去邪,公正守信,励精图治,为捍卫宋王朝的统治地位提出了诸多“良方”。
尤其是,蔡襄总结历史上的治世经验,深刻地认识到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,故凡为政处事,言行诗吟都能从“安民”这一中心思想出发,认为为政者务必使百姓“各安其所”,安分守己,安心生产,以避免“犯上作乱”。而要达到这个目的,首先必须从统治者本身做起,反腐倡廉,整顿吏治,“贪赃者废之,清廉者奖之”,完善监督机制,造成廉洁自持,取信于民的好官,培育勤政为民的官风。
同时,蔡襄还针对当时腐败的吏治进行无情的揭露,其根源在于宋廷实行的“磨勘法”和“恩荫法”,所造成的恶果是奇材异绩的人不予提拔奖励,对那些昏庸无能之人无罢免责罚,贪廉混淆,善恶不分,贤能与不肖不区,一人为官,其子孙亲戚俱可福荫为官。这样不仅耗费国家财政,又必然带来吏治败坏现象,加剧社会矛盾激化,危及封建统治的秩序。
蔡襄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整顿吏治,首先要取消“磨勘法”和“恩荫法”,除恶吏,举才能,要求圣上当机立断,采取有效举措,真抓实干,肃贪反腐,制定法纪法规,兴利除弊,重振朝纲,严肃朝政。
在经济上,蔡襄建言献策,要遵循“较天下盈虚出入”,量力以制定法律,去冗减费,节省费用。祈望皇上带头倡行“俭约之德”,惩戒浪费之失,节制一些不必要的开支。对于那些贪污国家资财之人,应该实行惩防并举方针,既要严惩不贷,又不能心慈手软,一抓到底。同时又要注意防微杜渐,加强约束,防止赃官恶吏侵吞国家财物。
与此同时,蔡襄还上疏仁宗指出:官吏地主激烈兼并土地,追求财利,以侈靡相尚,礼义沦丧。朝廷命官但知持法以治,而豪亲巨姓却能“超逾法制”,交通大吏,软压愚弱。为此蔡襄遂提出以“礼”止“侈”,以“义”制“利”,要求朝廷明令戒谕的建议,从意识形态领域里,阐扬封建主义的礼教和义理,借以抑制贪侈溺利邪风,用首先规范的约束力与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互相结合,虚实并举,从正面的教育与适当制裁并重原则出发,进行自我教育,自我调节,自我节制来匡正鄙俗,扫除腐败,以救时弊。
不畏权贵直谏 耿直支持正义
宋仁宗景祐三年(1036)五月,改革派代表范仲淹上疏,揭露当朝宰相吕夷简弄权误国,而被吕氏以“荐引朋党,离间君臣”为罪名,遭贬知饶州。名士余靖、尹洙出于义愤,为其鸣不平也遭谪贬出朝,欧阳修致书右司谏高若讷,大胆指责其不能伸张正义,不知羞耻,也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。是时初任西京留守推官的青年蔡襄,闻知大愤,为此而作《四贤一不肖诗》,赞扬范、余、尹、欧阳为“四贤”,怒斥高氏为“一不肖”。这是蔡襄一生高尚品德情操的写照,是一篇讨伐腐败的檄文。他以民族赤子之心,对宋廷发出以生死之谏,以求实现社会繁荣盛世的愿望,抒发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,表达了对那些不公道权贵们的控诉和抗争。同时也对中国广大边民在烽火迭起的遭遇寄予无限的关心,代表了民族和睦的呼唤团结的心声,极力主张走励精图治、秣马厉兵强国之策的军事主张。
蔡襄这种大无畏精神,不计个人安危得失,冒着丢官甚至或生命极大危险,勇敢地站在正义一边,声讨腐败,遣责权奸,表现出一位封建士大夫爱憎分明的果敢精神,与忠直耿正的高尚品质,这的确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,扼腕赞叹。
严以律己身正 牵先垂范力行
蔡襄在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里,不仅提出一系列反腐倡廉维护统治的“妙方”,而且自己还身体力行,积极加以贯彻施行,且严以律己,以以身作则,努力匡正社会不良风气,消除腐败丑恶现象,颇得百姓拥护与爱戴,赢得了较高的赞誉。
宋至和六年(1054),蔡襄出知开封府时,任职为期限虽短,但他不避权贵,大刀阔斧,采取有力措施,惩治污吏奸官,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,十分出色,谈笑剖决,从容洒脱,破奸发隐,吏不敢欺。
蔡襄两任泉州知府,威惠并行,民畏而爱之。嘉祐三年(1058)七月,蔡襄第二次知泉州,上任伊始,便着力整顿吏治,严惩贪官污吏,毫不心慈手软。如对贪赃枉法的晋江县令亲拱之,“按以赃罪,坐废终身”,大快人心,万民拍手称快。
蔡襄两次知福州时,更是积极破除陈规陋俗,严禁贪赃枉法。如当时福州葬丧习俗,每逢丧事,其奉浮图,会宾客,大讲排场,送殡队伍达数千人之多,然后备办宴席。富有者大显身价,贫困者贱价出卖田园房产,举债累累,终身不能偿还。在婚嫁习俗上,同样如此,庶民娶妻不顾门户,直求资财,讲排场,铺张浪费等腐败现象极为严重。他深恶痛绝之,下令禁止,并亲作“五戒”以教谕之,力倡节俭,以宽贫民,鼓励士民揭发举报,对枉法者严惩不贷。同时,蔡襄对自己也严格要求,廉洁自律,率先垂范。如为次子蔡旬娶妻能尚信义,不索取嫁妆,不嫌清贫,反对铺张浪费,并命其子旬亲往迎回,一时传为佳话。
庆历四年(1044),蔡襄坚持原则,不循私情,上疏乞罢自己座师时为宰相的晏殊,不谋其政国事,唯图家私置业,强占田产,建盖府第。在蔡襄等人的多次弹劾下,晏殊以权谋私的腐败官僚终于被罢相。
总而言之,蔡襄一生廉洁,嫉恶如仇,对吏治精明仁恕,所至兴利除弊得到人民广泛赞扬。在宋廷腐败的社会环境里,能够以身作则,操持清正操守,克己奉公,不谋私利,始终反腐倡廉,持好晚节,后人称道他是一位“一身藏正气,两袖重清风”的好官。象如其弟蔡高活在世上只廿八春,英年早逝,其妻程氏才20岁,育有一男二女,生活清苦,县里人同情于她,募捐白金二百两为其夫办后事。程氏婉言谢绝,哭泣道:“吾家素来以廉为吏,不可以此玷污吾夫!”拒而不受。蔡高的好友欧阳修为其精神所感,称道:“蔡高既能以仁爱来同情百姓,又能以廉洁来感召妻子也。”从这个侧面反映出蔡襄及其一家廉洁忠直,高风亮节的好传统,这都跟幼年时的良好家教有关。
蔡襄卒于英宗治平四年(1067)八月十六日,享年56岁。时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(1176),其曾孙蔡事亲至孝,为曾祖父蔡襄逝时朝廷并无赐谥号,由他奏请于朝,赐蔡襄为“忠惠”,寓意谓忠之实曰廉,公方正,惠之实曰遗爱在民。为蔡襄芳名立下风范,彪炳千秋,而享誉古今,昭示后人,教仰先贤。